——从教育变迁中看时代发展
老王穿过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看到教室里年轻老师正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触控一体机给孩子们上课,老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一阵说不出幸福和激动萦绕在心头。
出生于1968年的老王,今年50岁,是这所中学的校长。老王是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者。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刚满十岁的他在九运街小学上四年级,是当时乡上条件最好的小学。
。老王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他所在的小学,只有几间破旧的教室。一到冬天,必须生炉子取暖。老王小时候身子弱,总感觉偌大的教室就像冰窖一样冷。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穿着厚厚的棉袄,小手冻得握不住笔。很多人耳朵、手、脚生出了冻疮;年纪小的,甚至会被冻得尿裤子。天气不好时,炉子生起来,教室里烟气弥漫,老师、学生都被呛得直流眼泪,这种情形,持续到80年代初。
时光如白驹过隙。1989年,老王从昌吉师专化学教育专业毕业,成为家里的第二代教师,加入了职业教育的行列。老王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父母做榜样,他一定恪尽职守,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刚上班那几年,老王在小黑板上做好例题的解析,小卡片上提前写好练习题;后来,条件稍好一些了,他用投影仪上课;现在,每当看到孩子们在绿茵茵的操场上玩闹嬉戏,在实验室认真做着实验时,老王都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在老王看来,以前教师需要到处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滴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让孩子学得容易,就是最大的好事。
时至今日,阜康市各学校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更多名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各个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老王的儿子小雨赶上了教育发展最好的时代。
让老王感动的是,近几年来,阜康市党委、政府年年在教师节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奖励;党委、政府领导还到教师家中进行慰问。对退休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每年教师节、春节等组织人员前往看望。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倍受鼓舞,加压奋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十年时光荏苒,四十年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年来,阜康市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阜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已跃然于人们眼前。这40年的变化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印证了祖国4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也记录了阜康市教育事业天壤之别的变化。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不仅是阜康市党委、政府坚定的行动,更是阜康人民的共同期盼。
近30年的教育生涯,老王看到了教育的巨大变化:看着一届一届毕业生走进大学,看着一个个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看着一个个家庭脱贫。他深切地感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快速地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老王觉得劲头十足,他觉得他的又一个春天才刚刚开始,因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阜康市第一小学 孔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