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好家风:大西渠村的幸福密码

日期:2018-08-15 12:38:25
文章来源:纪委

  在阜康市水磨河畔,有一座美丽的村庄——城关镇大西渠村,这里河流绕村、农舍整洁、田园葱茏……盛夏,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走进大西渠村,这里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醇厚的香甜,一幅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大西渠村,良好的家风被这个村的大部分村民奉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法宝。大西渠村两委、访惠聚工作队始终坚持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追求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环境秀美、民风淳朴、家风和谐的世外桃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大西渠村,有这么一对夫妻,用一生的承诺诠释了“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好家风。今年77岁的王海,是大西渠村有名的好丈夫。1968年5月,20岁的蒋菊香嫁给了大西渠村农民王海,夫妻恩爱和睦,先后生育了两儿两女。谁料想,2011年4月,妻子蒋菊香患食道癌、肺癌被送进医院,从此成了重病号,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女儿、儿子先后成家,要强的老两口谁也不愿成为孩子们的拖累。为了照顾患病的妻子,王海不得不放弃种了一辈子的土地。每天起早贪黑伺候妻子,用湿毛巾给她擦脸和手,然后开始喂饭。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压力,王海赶着毛驴车,到菜市场卖菜、卖水果。忙碌一天之后,他每天晚上回家还要给妻子擦澡。为了保证老伴的营养,王海每天把肉、菜、水果等做成流食喂给她吃。然而,妻子的病情一再恶化,从2014年起,蒋菊香连普通的流食也不能吃下了。王海干脆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整日寸步不离的陪着妻子。细心的王海发现,酸奶是妻子唯一可以吃得下的东西。向医生求证后,酸奶,成了蒋菊香的“保命饭”。王海看到妻子连吞咽酸奶也困难,便想出办法,用热水将酸奶稀释,慢慢喂妻子喝下。这一喂,就是三年多。他说,妻子身体本来就很弱,不合适的温度,只会让她更难受。

  知冷知热,才是真贴心。携手多年风雨路程一路走来,如今妻子憔悴不堪,王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尽管他常觉得心脏不舒服,但他一直坚持照料重病的妻子。

  “照顾你多少年我都愿意,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就想陪着你好好的活着。”77岁的王海对着蒋菊香说出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只要有空,我就扶着她散步。只要她能多走几步,再累,我也心甘情愿。”7年来,家门口的马路上,留下了老两口蹒跚走过的足迹,也留下了村民们对王海这位好丈夫的赞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爱情理想。王海用7年的无私付出,坚守着“不离不弃,同舟共济”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金牌婆媳:因为理解,所以幸福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但张鸿桂觉得,只要把婆婆当成亲妈,真心实意对待婆婆,婆媳之间就不难相处。

  张鸿桂从1993年结婚至今,和婆婆史佩英一个屋檐下住了25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嘴,家里始终和和美美。每年母亲节,张鸿桂总是给婆婆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每次都会给她买衣服或者是一些东西,不是很贵重,都是我的心意。”每年的春节张鸿桂还会特意为婆婆准备一个红包,表达她对婆婆一年来所付出辛苦的感激。“婆婆开心,我也会很开心。”张鸿桂说。因为婆婆患有高血压,每个礼拜给她检查血压是必不可少的事。一有异常,张鸿桂总是很紧张。张鸿桂的丈夫苏新福说:“我都觉得我对我妈都没有她做得好,惭愧啊!有张鸿桂照顾着,我很放心。” 

  83岁的史佩英因早年手术导致脊柱侧弯,即使佝偻着身子,她也闲不下来,主动做饭、做各种家务。她总想着孩子们特别累,能分担一点是一点。每天晚饭她都会主动问儿媳妇第二天想吃什么,尽量满足。儿媳妇张鸿桂只要一回家,便会抢着干家务。婆媳俩经常抢着洗碗,总想让对方多休息。“我和婆婆都会相互体谅。婆婆对我就像是对待亲生女儿一样,这让我感到很幸福。”

  不善言辞的张鸿桂说不出太多的大道理。她觉得自己只做了一个小辈该做的事儿。她的一片孝心村民们都看在眼里。45岁的张鸿桂和婆婆史佩英不仅是城关镇有名的“好婆婆好媳妇”。她的家庭还被评为昌吉州、自治区的“五好文明家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大西渠村,像张鸿桂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周可彦是大西渠村的致富能手,也是村里有名的孝老敬亲的典范。她的家族是一个幸福的十一口之家。虽然家里人的性格、文化层次各有不同,但是家里很少出现矛盾,有什么事情,大家都能相互理解,她始终坚持着“家和万事兴”的持家之道。

  多年来,大西渠村的村民们一直保持着种植经济作物的习惯。蔬菜成熟时期,大家伙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最令儿媳妇周可彦感动的事,莫过于每年最忙的时候,婆婆总是扔下自己地里的活,带着小叔子、小姑子,先帮她家采摘蔬菜。有啥好吃的,婆婆第一个也先想到她。周可彦说:“这么好的婆婆,不对她好,良心上过不去啊!”婆婆李志云不仅经常夸儿媳好,还在儿子面前向着媳妇说话。周可彦和丈夫张亚东一直以言传身教,立德育人来教育孩子,孝敬老人。2014年,公公张永康脑梗突发,张亚东背着年近70的父亲在医院的几栋楼之间辗转检查。住院期间,夫妻俩端屎端尿,更是悉心照顾。儿子张翔耳闻目睹,对爷爷奶奶也是关心倍至。

  尊老爱幼,相互谦让,勤奋努力是这个大家庭秉承的家风。周可彦本人被村民们推选为大西渠村的妇联副主席,她家也成了科技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家和万事兴”,是这个家族逐渐兴旺的一大法宝。

  周可彦家族是大西渠村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但就是这样一户户平凡的普通人家,用孝文化为家风基础,用自我的勤劳、朴实、宽容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

  好家风促民风淳村风正产业兴

  2018年春天,阜康市政协驻大西渠村访惠聚工作队借助“家风上墙、学习研讨、典型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在村里掀起一场亮家训、树家风的热潮,以良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

  “家风好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村风正,村风正则社风清,社风清才有社稷安。”阜康市政协副主席、驻大西渠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兰春庭这样理解。

  为了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良好家风的魅力,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美。2018年4月,在阜康市政协驻大西渠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合策划组织了“大西渠的春天--主题表彰活动”评选活动。史佩英、张鸿桂、王海等“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都榜上有名。活动中一个个孝老近亲、家风代代相传的家族,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羡慕,全村上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老敬亲故事也被人们所熟知和传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工作队在引导广大村民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加大对大西渠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积极传递现代生活方式和理念,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全村进行整体规划,投资50万元修建1公里的村级道路,在文化广场安装10组健身器材,对文化广场周边场地进行绿化美化,打造示范性村级林带,修建村文化室院墙,打造文化墙,修建百姓大舞台,着力改善硬件设施。此外,积极开展“升国旗先进个人”“致富能手”“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实施“队员领星、村干定星、党员创星”,建立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文艺队、体育队,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建立电教室、阅览室、图书室,促使村民学文化、学农技、学法律,较好地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2017年6月12日,阜康市政协驻城关镇驻大西渠村工作队组建了太阳花爱心联盟大西渠志愿服务分队,志愿服务本村的同时辐射全市。这是阜康市首个以村级为单位加入太阳花爱心联盟的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成立以来,积极捐资捐物帮助困难群众,志愿者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他们每月在村里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为高龄老人、残疾人打扫庭院室内卫生,清理巷道等公共区域的垃圾,关心照料村里的鳏寡孤独老人。志愿服务队还到市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剪指甲、擦玻璃,表演文艺节目。伴随着志愿者们的脚步,孝老敬亲的好风气,也被带到了阜康的角角落落。

  好家风为大西渠村聚集了正气,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村里修建了不少大型的保鲜库,贮藏的冬瓜、葡萄、苹果等都销往乌鲁木齐等地的大型市场。

  行走在大西渠村宽敞的柏油路上,漂亮的小楼、整洁的庭院、和睦的邻里关系都会让人深切感受到一种新农村的和谐与幸福。(阜康市一小 孔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