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木垒县:移风易俗带来好乡风

日期:2017-03-29 12:26:41
文章来源:纪委

  近年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在婚丧嫁娶活动中,相互攀比,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等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家庭和谐,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阻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

  木垒县针对农牧区存在的婚丧嫁娶陈规陋习等突出问题,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对严重的乡镇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引导农牧民和全县党员干部,移走“歪风”、易除“低俗”,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生产、工作学习和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长了“面子”  瘪了钱包

  三月的山城木垒,微风和畅,阳光温暖。

  在博斯坦乡,人们逐渐脱去厚厚的棉衣,老人小孩走出家门游逛,农牧民开始收拾农具,购买种子化肥,准备春耕生产;整理圈舍,接羔育羔。然而,就在去年这个时间,一些人还为偿还背负的“人情债”愁眉不展。

  “过去牧区除了娶亲婚嫁、割礼等传统民俗仪式,还派生出认亲家、送新娘男方家要向女方亲属送礼,割礼时给脐带妈妈赠送礼品,婚庆期间举办有偿赛马、叼羊比赛等。有的农牧民经济困难,借钱甚至借‘高利贷’操办婚丧嫁娶。”县纪检委纠风室主任米拉西向记者介绍。

  3月13日,木垒县在博斯坦乡举行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例会,跟进落实移风易俗工作。在会场边上,记者与今年60岁的苏来曼聊了起来。“现在娶一个媳妇多一个贫困户,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风气确实要刹一刹,老百姓受不了啊。”

  白杨河乡副乡长玛海冉在发言时介绍,30年前,彩礼只有500元,现在少则三五万元,个别家庭高达10多万元。各种各样的“份子钱”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来气,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在乡政府一间没有挂牌子的办公室,乡政府聘请的信贷员黑巴提正在整理资料。“从2016年9月至今,我们通过清理和以合法贷款还‘高利贷’,化解了‘高利贷’1000多万元,这些钱都是是一些牧民因病、一次性交社保或婚丧嫁娶借的高利息钱。”黑巴提心情沉重地说。

  据木垒县政协调研,截至2016年6月20日,全县农牧区民间借贷金额多达一亿多元,月利率最低的为15‰,最高的则为80‰。牧区借‘高利贷’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牧民文化程度不高,金融知识缺乏,经营意识差,对高利贷借款来者不拒,如何偿还考虑甚少。有的牧民存在盲目攀比心理,借高利贷购车买房、举办赛马和各类聚会等,追求高消费,风光一时,却坠入债务深渊。有的农牧民为了就医就学、婚丧嫁娶不得不借高利贷,由于偿还能力不足,时间一长,高利贷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的牧民借款连本带息高达30多万元,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偿还高利贷的利息,农牧民负担越来越重,已成为许多农牧民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米拉西分析说。

  “现在老百姓不光是红白事请客了,像娃娃满月、搬新房、买新车、开新店、娃娃上大学、戴耳环、摇床、学步、连襟聚会都要请客、发帖子的理由可是太多了。”谈起“人情债”高涨的话题,白杨河乡乡长王军分析说,大多数人爱慕虚荣,觉得场子越大、来的人越多,好烟好酒上到桌子上就越有面子。对于送礼方来说,人家“好心”诚心邀请你,礼金少了也确实“没面子”。进少出多,在人情往来的纠结和矛盾中,大家不得已也找出一些理由甚至编出名目举办活动,从中“赚一点”“捞回一点”。白杨河乡乡长王军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在城区,举办的开业、店庆、校友聚合、戴耳环、摇床、学步等各种仪式活动五花八门,参加人员都要交礼金。对此,大家虽然内心非常反感,但在现实中又迫于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等因素,只能随大流,非常苦恼。

  移走“歪风”  易除“低俗”

  2016年6月,木垒县专门下发了《自治县中共党员及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自治县各族群众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提倡婚事新办、喜事俭办、丧事简办,对活动内容、参加人数、赠送的礼品、礼金额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举办赛马、叼羊、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要提前报批,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的禁止举办各类有偿赛事活动。娶亲婚嫁仪式只限一事一次性办理,禁止分期分批多次宴请,宴请人数不得超过300人(包含请东宴、谢东宴)。送亲车数量不得超过8辆,礼金不得超过200元等严禁事项和违规处理办法。

  移风易俗关键发动群众,让他们打破顾虑、内心接受、愿意参与。木垒县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喇叭、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将两个《暂行规定》原文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给全县领导干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进行专题学习。行政村和社区均利用周一国旗下的宣讲对《暂行规定》进行了宣讲;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对群众进行提醒和约束。特别是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木垒县以上率先,示范引导干部群众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木垒县在专项治理中,紧紧抓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做文明乡风的推动者。县纪检委强化监督检查,对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嫁中畸高的彩礼进行约束,对于违规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该曝光的曝光,该通报的通报,该处分的处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抓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截至目前,已通报批评5人,立案1人。

  木垒县重视发挥村(社区)红白理事会、道德议事会的劝导说服和教育作用,2016年,各乡镇、村(社区)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员由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群众代表等担任。博斯坦乡三个泉子村青年赛米·司马义原打算宰一批马和15只羊,把婚礼办得体面些,经过村红白理事会人员劝说,结婚时只杀了10只羊,请来亲朋好友吃抓饭、手抓肉,热热闹闹完成了婚礼,还用节省下来的一万多元钱购买了20只羊,现在有的母羊即将产羔,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节省轻松  乡风文明

  2016年8月,是照壁山乡北闸村妇女主任袁红霞的儿子的大喜日子,起初儿子想人生就这一次,一定要举办一个“高大上”的婚礼,在父母的劝说下,儿子同意在村红白喜事大厅置办简单的婚宴。袁红霞说:“我是一名党员,在遵守县委政府的规定方面,要起带头作用。”英格堡乡干部吐尔逊?古丽原想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喜事,自己结婚时一定要把朋友、亲戚、同事都邀请上,举办一个热闹而隆重的一个婚礼。但是,吐尔逊·古丽结婚时按照婚事新办的要求举办了一场简朴热闹的婚礼。

  新户镇居民杨桂玲一直与公公俞恒业一起生活,21年任劳任怨照顾公公的生活起居,生病住院时,她像亲女儿一样照顾老人,做了好吃的先让老人吃,给老人买新衣服,凡是都以老人为先,老人生病她也不嫌弃,床前床后的伺候,获得邻居们的好评,2014年被乡政府评为“孝顺好儿媳”。公公因病离世时85岁,有人劝她说:“你公公是老村干部,德高望重,丧事要办得大一些,风风光光给老人下葬。”她摇摇头:“我和丈夫商量好了,不准备大操大办,走了的人花再多的钱、买再多的东西他们看不到、吃不到。要真有孝心的还是在老人生前好好孝顺,比什么都强。”出殡前,乡村领导都来了,为老人举办了简单的追悼仪式,杨桂玲丈夫设便宴招待了参加吊唁的客人。村里跟平时一样安静,没有哀乐齐鸣,也没有敲锣打鼓,更没有干部村民进进出出、吆五喝六。

  在此基础上,新户镇倡导赡养老人新风,在全镇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让“厚养薄葬”成为时尚。

  以前,农村和牧区结婚非常讲排场,互相攀比,你花一万元,我花十万元,有的家庭虽不富裕,但为了情面,也不得不跟风大办、充大方,不仅造成很大浪费,对老百姓也是很重的负担。”白杨河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福国说到。

  为改变部分村民攀比成风、铺张浪费严重的问题,任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在全乡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喜事新办标准,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进村入户,得到群众的认可。

  “原来结婚的,每家每户都要随份子、吃酒席,现在我们有了《喜事新办的参照标准》,提倡乡、村不请客,光酒席的开支就能节省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张福国说。

  白杨河乡羊头泉村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红白事大厅方便村民。2016年,村民高云山90岁的父亲去世,由红白事理事会操办,只设便宴招待了亲朋。今年1月,村民王智全的儿子王新结婚,也是由村里的红白事理事会帮忙操办。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强说:“以往村民遇到红白喜事,尤其是白事,苦不堪言。按风俗,老人去世后,最少也得在家里停放一周,而且在家里存放的时间越长,越能显“孝心”。期间,事主家就像开“免费餐馆”,一天到晚村里来吃喝的人不断,另外还得有烟酒招待,花钱如流水。现在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老人去世后,最多也就停放三天。喜事呢,村上的文艺表演队还义务演出送上祝福,跳一跳,扭一扭,乐一乐,为婚礼增添一份喜气。红白喜事理事会的参与,把事主从旧风俗中解脱出来,既不失体面又减轻了负担。”

  “现在好了,不管白事红事都有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帮着张罗,抽啥烟、喝啥酒都有了规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不举行赛马、姑娘追活动,我们的负担减轻了,给亲戚邻居也省了钱。”刚给儿子办完婚礼的博斯坦乡博斯坦村村民纳子木高兴地说。

  通过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以及对重点乡村、领域等集中整治,“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的生活方式在山城木垒已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见大成效,通过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方案,细致耐心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点一点改掉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旧俗,需要时间更需要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将冷冰冰的条文规定变成了热情的服务,把群众想办而碍于面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让乡村之美,真正由内而外,视野之所见,风景美,人更美。”木垒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贾德兰对记者说。(昌吉日报 李今朝 明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