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奇台县:好家是这样形成的

日期:2016-07-22 21:39:44
文章来源:纪委

  我的故居住在西门口,西门口以西的区域被叫做西梁。这里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治安管理不是很好,街道上骂仗(吵架)的、酗酒的,躲在墙格拉拐角抽烟的比比皆是。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坐在电线杆边上听大喇叭上的小说,或三三两聚在一起打台球、打扑克。女人们就是坐在小板凳上拉闲话(聊天);娃娃们就是聚在一起打沙包、跳皮筋、打玻璃弹子,到了冬天,就是穿上塑料底子鞋追拖拉机滑冰……

  西梁上的人因为回族居多,大多家庭都从事餐饮服务,拉油条的、卖麻花的、卖凉皮子黄面的、炸油糕的,卖酸奶子的、卖羊杂碎的、搞运输的……很少有人从事政府及事业单位公职的,以至于我们当时的小学老师在批评我们不好好学习时,就让我们帮家里卖酸奶子去。当然这也是个笑话,暂且不论。

  说这些历史,其实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姊妹三个就出生在这种环境中。虽然不是功名成就,但通过家庭教育,努力学习,都有了一份光荣的职业,在西梁上也算是光宗耀祖,小有名气。因为我们家的教育模式,让整个西梁上的人赞叹不已,我爸湛老三也扬眉吐气了。虽说爸爸已经离世,但他和妈妈在这一生给我们家,给我们西梁上的回族人竖起了典范。下面,我就说说我们家的故事。

  一、再苦不能不学习

  我爸爸是个电影迷,酷爱看电影。他说:电影让他可以了解许多新鲜事情。但在当时看电影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一家五口人看场电影就得花费1.5元钱,这是好几顿饭钱。可是爸爸不在乎,他说:娃娃见得东西多了,才有奔头。所以我们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有机会看电影。为了看电影,姊妹三个不但自我加压,还相互督促,自然成绩一个比一个好。

  “书本是通往智慧的阶梯”,这是父亲教育我们的格言。每个月爸爸都会带我们去新华书店,什么《世界之最》、《魏华日记》这些书整整影响了我们一生。说真的,我很佩服我爸爸,很有责任心,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支持、陪伴我们姊妹三个。我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却常常因为工作忙,很少关注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几乎用钱替代了。而爸爸当时除了要在单位干,回家后还要喂羊、喂鸡、打工补贴家用,实属不易。

  二、再穷不能丢骨气

  现在的一两百元对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可在80年代,那可是一家人全年的生活费。爸爸在一次看完电影回家的途中,拾到一个黑色皮夹,周围没有人,他打开一看:里面有某单位职工花名册,同时还有两千多元的现金及各类发票。他和妈妈都没商量,就直接把钱包上交到派出所了,事后才和我们说这事。爸爸生前,我还和他开玩笑:爸,您当时把这些钱钱留下,您儿子现在就是大老板了,我们家可就发达了。他说:我不后悔,如果失主找不到钱,可能一家子全完了呀,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我可不能干呀!你看,我现在儿孙满堂不是也很幸福吗?人要活得有骨气才好!我一直在想:爸爸就是太老实了,如今就是做好事了,也能得个道德模范的美誉,可爸爸什么都没有。好在我去古城酒业公司参观时,还看到爸爸作为劳模的照片依然被挂在专栏上,心里挺感激的,好人还是没被遗忘。

  三、亏是福要常吃

  过去,打工的还要城市户口,农村工进城太不容易。我爸是城市户口,我妈是农村户口,所以我们三个孩子是农村户口。我们上学要交跨区费,我们吃饭要买高价面。为了满足家庭开支,母亲不但要经营好家庭内部生活,还要干点临工补贴家用。

  老妈给我讲了一段往事:那时候,奇台酒厂要找临时工,她去了,费心地干了三天,脚也扭了,第三天负责人一句“不要农村的,走人”,一分钱工资没给,就把妈妈给撵回来了。她居然还没说啥就一声不啃地回来了。我时常想:现在的制度太好了,农民工的待遇提升了,同时也告诫自己:一定帮农民办好琐事。

  妈妈的这个故事,时常被我们当做笑料,可是她依然很开心,她说:我没有拿到工资,更加坚定了我把孩子抚养成功的决心,你们看,你们姊妹三个一个比一个的工作好,一个比一个的住房好,这些都是我和你爸修来的福分,所以呀,你们要好好上班,不拿公家的一分钱,好好上班。你们看,我现在也是五七工,国家给发工资了,多好的事情呀,要珍惜呢,要知足呢!

现在,我们姊妹们和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会聊起老爸、老妈的故事,孩子们都不可思议,但我们姐弟都明白,如果不是老爸老妈的影响力,我们都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