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世代传承着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相敬相爱的家风。
一、敬业爱岗,互相促进
2004年10月,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而走在一起。当时丈夫虽然当教师,收入微薄,而我也在社区工作收入低,仍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相鼓励、支持,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丈夫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成绩名列街道的前茅;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参加街道、区的教学比赛都先后获得一等奖。丈夫以真诚和爱心成功地转化了一批又一批后进生,也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等生。能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热心指导、扶助年轻教师。他的工作表现得到单位、家长、社会的高度评价。2007年入了党,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丈夫先后担任了教导主任、校长,被评为“州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我也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夫妻恩爱,同舟共济
我夫妻俩恩爱和睦,一起承载工作、生活的重压。我们都在基层工作,工作繁重,但我俩能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由于公公、婆婆不是经常和我们住一起,有时回乡村照顾我小叔的小孩,所以,当他们不在时,我夫妻俩下班后就分工合作做家务,边做家务边交流工作情况、商量生活事情,沟通感情,如果谁的工作任务重,对方就主动做好家务,减轻对方的工作负担。因此,我俩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2011年4月是我夫妻最经受考验的一段时间,我刚生完次子第二天,丈夫的单位通知他去雀尔沟镇挂职。婆婆也生病住院。万般无奈下我们请了保姆。丈夫也体贴我,有时晚上回来后马上帮忙做家务,照顾我。这段时间我虽然疲惫不堪,身体虚弱,但没有怨言,因为夫妻之间必须有一方要付出。就这样,一家人互相关心,同舟共济,平稳地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丈夫的工作也未受到影响。在共同的生活中我夫妻俩的感情愈加深厚。大儿子长大了,就教他学做家务,要求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分担家庭责任。因此,他放学回来看见我们还没下班,就主动做家务,然后边做作业,边等我们回来吃饭。
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在我的家庭里,虽然各人的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有时候公公、婆婆来我们家一起住,因为赡养父母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把公公婆婆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来孝敬。每天早晨起床后或下班回来都亲热地问候他们,凡事多向他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平时多做家务,边做家务边与婆婆聊天、学习厨艺、沟通感情。平时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孝敬他们,如和他们一起到出外活动、买好吃的食物、好的衣服给他们等。婆婆年老多病,我从不嫌弃她。一发现她身体不舒服,就马上送她去看病,端茶送药,搽油、捶背、按摩手脚,精心照料。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象催化剂使婆媳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快乐。难怪婆婆感动地说:“你比我的亲生女还要亲啊!我在这儿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其实,两位老人同样把我这个媳妇当作亲女儿来关爱。我生第一个孩子坐月,丈夫没空照料我母子俩,公公婆婆就把我母子接回乡村精心照料,不让我做一点事情,好让我尽快恢复健康。社区工作很忙,晚上还入户,常常很晚才回到家。婆婆很心疼我,又从乡村回来帮我做家务,照顾小孩,有时侯,还炖羊肉汤给我补补身体,我感动不已的同时,也不好意思,因为婆婆的身体也不怎样好。婆婆说:“不用不好意思,一家人不成礼,谁有空谁做(家务),在工作上,我帮不了你,唯有在家务上帮你忙。看到你这么辛苦,我们心疼啊!”这一句朴素的话包含她对我多少关爱、理解和支持。她和公公要把自己所有的爱奉献给我们后辈,要成为我们最坚强的支柱,成为我们翅膀下强劲的风,托起我们高飞。(呼图壁镇双元社区 玛吾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