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蕴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道德力量。作为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一份子,我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而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为父母传承给我们的厚重家风而幸福的成长,家风犹如一股清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庭。
记得那是我五岁的时候,陌生的奶奶第一次来我家,我们姐妹几个都很高兴,因为印象中有奶奶的孩子总是被呵护有加。而最高兴的要数爸爸了,记得他总是每天早上给奶奶梳头,晚上给奶奶端水洗脚,吃饭的时候也总是把好吃的夹到奶奶的碗里,那时的生活条件有限,鸡蛋大概就是饭桌上最好的食物了,奶奶和爸爸也因此成了饭桌上最礼让的人,那枚鸡蛋最终在他俩互相推让下成了我们碗中的最爱,妈妈为此也常责怪奶奶,但奶奶依旧固执的将给她的“小灶”分享给我们,作为孩子的我们自然是很受用了。年幼的我,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奶奶和爸爸间那互相谦让、梳头洗脚的温馨场景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半年后,奶奶离开我家分别的那天,爸爸不停的抹眼泪,奶奶也哭成了泪人,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爸爸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亲眼看到奶奶乘坐的车子走远。奶奶走后,我和姐姐在她的房间里,欣喜的看到她亲手为我们姐妹们做的鞋子、衣服还有编制的毛衣,件件都是那么合适精致。后来从爸爸口里得知,因为爷爷去世的早,奶奶二十多岁就守寡,生活的磨砺使她过早的学会了理发、缝衣等生活琐事的料理。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能把孩子养活就已经不错了,但奶奶为了两个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坚持再未改嫁,含辛茹苦的供养孩子读书,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爸爸和叔叔学业完成后均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工作后爸爸每年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钱寄给奶奶,不管当时我家的条件多困难,他都坚持定期给奶奶寄钱。
1997年后,我的兄弟姐妹都相继毕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爸爸和妈妈也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光荣父母,村里的人都很羡慕爸爸妈妈,其实又有谁清楚,支持他们多年来的精神动力就是简单的“孝顺老人、勤俭持家、让孩子读书上学”等常挂在嘴边的家风说教。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二老无私的付出也很快得到了回报。为更好的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工作后的我们又商量着给父母在县城买了房子,将父母接到了县城来生活。特别是母亲在2011年得重病住院后,我们姊妹们更是金诚团结,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在长达三年多化费二十余万元的住院治疗期间,没有因照顾母亲而发生过任何矛盾,都是互相体谅,不分彼此的给予父母最大的安慰。我想这份感恩和孝心,不仅来自单纯的书本教导,更来自父母无形的榜样,源自那份朴素而传统的家风。
现在,我们兄弟姐妹们都相继成家了,也都有了各自的孩子,但是勤俭持家、崇尚读书、孝顺老人、尊重晚辈、团结和谐的家风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并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姐自出嫁后就一直伺候着年迈的公公婆婆,直到二老去世;二姐也总能善意的理解、孝敬公婆,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相处一直很好,每周到老人那里帮助打扫房间、做饭、洗衣已成了她生活的常态。在姐姐们的熏陶和感染下,我和弟弟妹妹们也都极力向他们看齐,家风的印迹似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人际交往、吃穿用度、教育子女还是在节约水电等生活细节中都渗透着诚信、宽容、勤俭等传统家风的气息,同时也让为人父母的我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和影响孩子。每到节日,我和丈夫都会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家里有好吃的也有意安排孩子去送,孩子间交流也时时提醒礼让等,此外,我们还抓住一些有利的时机去有意识引导孩子。记得汶川地震时,儿子还不满2岁,丈夫看到小区里组织捐款活动,便带上儿子前去让他亲自捐钱,并且拍下这张特殊的场景,后来儿子每每见到这张照片都会骄傲的复述他当年的“壮举”,这事虽小,但又何尝不是在他幼小心灵中播下的一颗爱和善良的种子?现在我带儿子上街的时候,会发现每当看到或老或小或残疾的乞讨者,儿子都会驻足不前,请求妈妈给他钱,然后快活的奔向乞讨者给他们一点爱心。上学后他更是将自己的爱心发挥到了极致,路上搀扶摔倒在地的老奶奶、收留流浪的小狗回家饲养、带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家里学习......儿子的这种点滴变化,也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我想这或许就是所谓“身教甚于言教”,也正是家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原因之一。
如今,当我一次次感受正能量,体悟着平凡好人带给我诸多感动和震撼之余,也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将如何塑造,社风民风该如何引导,党风政风又如何转变等重大课题。 “家和万事兴”,我相信好家风就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好家风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华夏儿女这个大家庭的“中国梦”也定会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召下释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奇台县纪委 侯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