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有《学记》一篇,其中更是明确指出大学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里所提的“大学之道”,既是指儒家理想中的大学教育过程,更点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学目标,即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论语·述而》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有达到“成童志明”的束脩之年,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够真正地学习孔门之学,接受“大学”之教。所谓“束脩”,正如东汉的郑玄所说,“谓年十五以上也”。这个年龄概念,与大学之教的内容直接相关。